English

做好四方面文章创造持续性需求

1999-09-03 来源:光明日报 徐长生 我有话说

我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高速增长之后,近年来,进入到一个内外需求不足和增长速度趋缓的新阶段。在需求约束的新型条件下,生产要保持高速增长,就必须有足够的持续性需求来带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从长期看,加快农村城镇化、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实现交通现代化和教育大众化,将是保障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村城镇化当前,我国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拥有70%人口的广大农村市场需求难以扩大。这是由于近几年农业大丰收使农产品供给大量增加,而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又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农产品价格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我国农业再度出现“卖难”和比较利益下降的现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必然使农村市场难以扩大,从而制约内需的增加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农产品的生产过剩是与工业品的生产过剩并存的,因此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互需求,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的相互联系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采取的是在农村就地转移方式,即分散化的农村工业化和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这种分散化的农村工业化道路有两大弊端:我国的城市化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大量人口和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从而阻碍了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社会分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工业的规模过小,效率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并造成了耕地减少、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今后我国农村工业化应该在现有基础上走适当集中化的道路,即将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结合在一起,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如果今后10年,我国城镇化率由目前的30%左右达到50%左右,必将带动基础设施、住宅、耐用消费品等相关产业的扩张,从而创造出大量社会需求和就业岗位,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也是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相互创造市场需求,实现良性循环的根本出路,还是带动持续性需求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住房商品化阻碍我国内需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断层现象。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几次消费浪潮,我国多数城镇家庭和少数农村家庭衣、食、用等所谓“万元级”以下的一般消费品基本上已经得到了满足,而更高层次的住、行、子女教育等所谓“十万元级”的消费还在积蓄之中,其潜在市场还有待开拓。当前,一方面我国多数城镇家庭的住房条件还很差,另一方面已建的商品房大量过剩,空置率达40%以上,住房市场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过剩。其原因除了老百姓的收入和储蓄能力还不高,购房信用制度还很不发达外,城镇多数住房还是公有财产,人们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而也就谈不上住房的商品化,住房市场也就很难建立起来,进而阻碍了需求结构的升级。

要启动我国的住宅市场,使建筑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主导产业,就必须首先实行“住房商品化”。只有真正实现“住房商品化”,我国住宅市场的巨大潜力也才能激发出来,从而带动与住宅业相关的一系列产业的发展,促进储蓄向消费和投资的转化,创造出持续性的需求和就业机会。

交通现代化90年代以来,虽然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基础设施的“瓶颈”状态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和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相比,还很落后,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拿基础设施的“领头羊”交通来说,我国全国一体化的、布局合理的公路、铁路、水路、空中运输体系还很不完善,城市的地铁、轻轨电车等现代公共交通网络还远未建立起来,农村道路设施更是十分缺乏和落后。交通运输的落后必然阻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全国、地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因此,要实现我国经济的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交通的现代化。

交通现代化对创造我国持续性需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将直接地带动巨大的投资,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增加个人收入;它将间接地拉动水泥、钢材等原材料部门的发展,创造投资乘数效应;它将推动汽车、列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制造业的发展,并促进人们“行”的消费开支大量增加。正是由于交通建设的这种“四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或乘数效应,所以凯恩斯提出的对付30年代“大萧条”的政府干预政策中,首推“公共工程投资”;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功绩也在于在30、40年代通过大规模投资,建立了美国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既在短期中帮助了内需的扩张和经济的复苏,又为第二次大战后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大众化在处处都是买方市场、就业压力加大,苦于难觅迅速扩大内需的有效措施的情况下,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仅存的庞大“卖方市场”,那就是高等教育市场,于是临时决策将今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了近50%,这一措施受到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欢迎。现在,应当研究将这一短期性的应急措施长期化,即尽快实现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或“普及化”。

教育大众化对于创造我国持续性需求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它直接地把很大一部分家庭储蓄转化为消费基金和教育投资,带动了有效需求的增加;(2)教育普及将使劳动者的技能和文化素质提高,必将提高他们就业时的收入,从而带动其消费;(3)教育普及所带来的国民素质的提高,必将加速劳动力和人口的流动以及城镇化的进程,从而创造间接的市场需求,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4)高等教育的普及必将促进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并提高经济的竞争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